手抓羊肉
《說文》中說:“羊,祥也。”《周禮·夏官·羊人》記:“羊人掌羊牲,凡祭祀,飾羔。”羊在古時被賦予成為吉祥的象征和重要的祭祀食品。《本草綱目》中也說,羊肉是大補之物,能比人參、黃芪。
手抓羊肉源遠流長,是生活在我國西北的蒙、藏、回、維等民族喜愛的傳統食物,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。這與他們惡劣的生活環境和獨特的生活習慣有很大的關系。外出游牧,數月不歸,而羊肉卻有飽食一頓,整天不餓之功效。
甘肅手抓羊肉尤以臨夏制作最為著名,已有上百年的制作歷史。過去由于多在沿街攤點售,吃者向以手抓之,這便是“手抓”一詞的來歷。現已不用手抓著吃了,但仍用“手抓”這個詞。手抓羊肉也可作為大菜上桌。手抓羊肉是青海牧區群眾款待賓客的肴饌,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主食之一。初次吃手抓羊肉,會有近乎原始之感,經多次品味,則越吃越饞,使人經久難忘。“手抓”是青海高原上有獨特風韻的吃法,在全國也頗有聲譽。手抓羊肉和藏族同胞依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是緊密相關的。因吃時一手抓肉,一手拿刀,割、挖、芙蓉剔、片,把羊骨頭上的肉吃得凈光而得名。說到手抓就不能不提到有名的馬忠華了,熟悉馬忠華手抓羊肉的都清楚的記得,20年前,他還僅是在小西湖堿溝沿附近一座二層樓下,一個只經營東鄉手抓羊肉、羊肉面片、民族風味小菜的的小店。那時候,每天不過只賣一兩只羊,如今這里已發展成為一家每天銷售4000多斤羊肉、地域橫跨甘、青、寧三省區,擁有14家連鎖店的大型清真餐飲企業。